首页

严厉女S

时间:2025-05-29 19:34:10 作者:甘肃聚焦“银发餐桌”托起老年幸福滋味 浏览量:35946

  中新网兰州5月28日电 (记者 丁思)截至2024年底,甘肃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93.07万人,占20.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5.05万人,占13.63%;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比例逐年攀升,“吃饭难、做饭难”成为困扰老年人的现实问题。

  上述现象得到了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关注。5月27日至28日,甘肃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审议了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甘肃省老年助餐服务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据介绍,按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计划,4月中下旬,该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社会建设领域省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赴甘肃兰州、白银、武威、庆阳4个市8个县(区),深入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餐饮商户、村级互助幸福院等场所,对全省老年助餐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多个部门、单位的情况汇报,征求意见建议。

2023年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老年人排队就餐。(资料图)李亚龙 摄

  报告显示,目前,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各地助餐服务正向城乡社区延伸,覆盖率逐步提升。政府加大投入增强供给,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统筹盘活闲置资源,利用现有设施场地,科学规划布局,完善老年食堂、助餐点、餐桌等设施配置。

  截至今年1月,甘肃共建设老年助餐点1074个(其中575个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占53.5%),通过整合升级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改造建成了32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6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优化功能布局,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全省月均服务老年人113万人次,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调研中发现,甘肃老年助餐服务工作进展总体顺利,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告显示,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甘肃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失能、高龄、独居、空巢老年人数量激增,就餐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持续运营面临挑战,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目前全省46.5%老年助餐点仍然采用“政府兜底+社区代管”传统模式,企业参与面临税费减免政策落地难、补贴标准低、盈利周期长等难题,致使市场主体参与意愿薄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需求和困难,以普惠性、多样性发展为路径,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提高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

  聚焦“一餐热饭”,托起老年人的“舌尖幸福”。对此,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强化政策执行构建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机制;坚持精准施策增强供给能力;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持续运营;严格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宣传引导促进良性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支持老年助餐服务的良好环境。(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优化入境手续 浙江宁波实施国际航行船舶“一次性”办结

作为一家在中国深耕多年且经营多元业务的外资企业,白德利表示,“我们始终认为中国市场的机遇大于挑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超大市场规模、不断释放的内需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鼓声三响礼乐启门 浙江衢州沟溪村举行孔氏祭典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董瑞忠介绍说,山东省森林资源以人工纯林为主,存在林分密度大、质量低、树种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少、固碳增汇能力弱等问题,森林质量提升有较大潜力。“山东加大对优良乡土树种和珍稀林木的培育力度,采取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增加优质木材储备,同时发挥国有林场引领作用,倡导‘国有+集体’模式,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海南新能源汽车推高电网负荷:午夜竟是用电高峰时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旅游,这次的消费支付很方便。”泰国籍游客吉特蓬记得第一次来华旅游是新冠疫情发生前,他准备了很多现金,携带十分不便。这一次,他提前做好了“攻略”,下载了中国主流的移动支付程序,确保手机能连接到互联网,并随身带一些零钱,旅行中支付过程十分顺利。

38.89万盏!广州基本实现村村通路灯

2023年8月15日是中国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4日,“人人参与,绿享鹭洲”生态日主题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开展,旨在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

二次元“谷子”热潮吹向股市,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二是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主体高度协作、分工明确、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既是适应全球技术创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瞄准京津冀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提升区域内产学研协作水平和区域内成果转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线上产学研协作公共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立体展示、智能推送以及供需高效对接。同时,要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协作的制度安排,制定利益分配、产权归属、风险共担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激发产学研协作的积极性。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